Skip to content

做好时间管理的几个建议

发表于:June 4, 2023 at 02:23 AM

你好,我是小树。这是我为你写的第 66 封信。每期都会同步更新在微信公众号一颗小树竹白专栏。现在有 284 位朋友订阅了这封信,也欢迎你。

克服稀缺心态

在《稀缺》这本书中提到:今日待办越多、日程安排越满,长期效率越低。

这种安排得很满、没什么缓冲区的状态就就被称为「稀缺状态」或者「稀缺心态」。

在这种状态下,我们希望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安排地满满当当,生怕某段时间空闲出来,产生了浪费的感觉。

进入稀缺心态后,认知能力、决策能力其实会下降,所以短期看起来效率很高,其实长期效率反倒更低了。

时间不应该只是资源,它也应该是为我们所服务的消费品,我们不是机器,应该为我们的兴趣和爱好分配一些不那么功利的时间。

允许自己发呆,允许自己放空,允许自己休息,允许自己去做一些「无意义」的事情。

接受自己的局限性

我曾经一度迷恋绝对的确定性,热爱制定规划,把待办清单填的满满当当。

但说到底,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确定性,并没有为真正做事提供过多的帮助,充其量是更有条理一些。

越精密的计划越脆弱,就像越精密的零件越容易被其中的一个小锯齿给彻底破坏。

因此,我更倾向于将精力集中于真正关键的事项上,即做完这些事情,就能保证结果的下限。

另一种情况是,我们对重要但需要长期筹备的事项,往往会寄希望于充分准备之后再执行,但现实是永远会有更紧急的事情侵占真正重要的事情需要的时间。

因此,尝试给重要的事情一些引子,比如列个大纲、画个草图,为它们创造一些推进的空间。

不要把衡量手段当做效率工具

我们很容易把一些衡量效率的手段,当做管理效率的工具。

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时间日志,很多人希望把自己每天每段时间在做的事情安排的很精细,并且配合记录工具,精确记录这一天发生的事情。

我们很容易发现这里的问题,一是稀缺心态,二是追求形式精确。

但在我的理解里,我更愿意把这类工具当做衡量自己工作效率的工具。

每个人的精力也是有潮汐之分的,比如有些人早上更清醒,有些人晚上更清醒,明确自己的精力潮汐之后,把更复杂和重要的任务安排在这些时间段,是更加事半功倍的方式。

记录时间日志就是帮助你发现自己精力潮汐的过程。

另一个大家常用来控制自己专注力的工具是番茄钟,通常是 25 分钟专注工作,5 分钟休息,循环往复。

但对于需要更长时间深度工作的我来说,频繁的打断反而会影响我的效率。

不妨换一个思路来使用番茄钟,把它当做衡量自己生产力的一种方式。比如说,用每天能坚持的番茄钟数量,来发现自己真正的专注时长。

我们都希望自己专注的时间能更长,甚至进入心流的状态,但现实情况是,每个人每天真正高效率的专注时间是很有限的。

慢慢来,比较快

最后,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提供几个建议:

  1. 不要试图解决所有问题,问题永远会存在,分清轻重缓急
  2. 渐进式地完成任务,而不是短时间内追赶 deadline。比如做一个复杂项目,达到一个里程碑后停下来,给下次的工作留一个引子,留出更多的思考时间
  3. 接受自己的精力是有限的,谨慎承诺,避免总是透支自己
  4. 不要让自己成为机器,生活的细节需要慢下来细细体会

感谢关于时间管理的误区,你必须接纳自己的有限性 给我的启发。

碎碎念

推荐在小宇宙最新上线的谐星聊天会特别季,优质的内容值得支持。

如果介意付费的话,也推荐去听听之前的节目,都是免费的。

谢谢你的关注,我们下期再见。👋🏻


往期推荐

你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我:即刻Twitter、微信公众号一颗小树

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,欢迎分享给更多好友。